流水的时尚单品,铁打的牛仔裤。
如果对从小到大穿过最多的单品实行一波统计就会发现brando:牛仔裤才是衣橱中那件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的存在。几乎没有别的衣服能与牛仔裤的经典好穿相提并论,这些年里穿过和扔过的牛仔裤,见证了你的穿着进化史。
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牛仔裤几乎适合所有场合,并有着多种可能性——阔腿、直筒、细腿、喇叭款,能够变幻出不同风格。牛仔裤已然超越了时装单品的概念,是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
它也是时装世界里的老牌偶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无数忠实拥趸。如同所有信仰一样,“牛仔裤教”也分成了不同的“牛仔流派”。
美国人是“复古派”
牛仔裤常被视作“美国精神”的典型。牛仔布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淘金热时期的加州旧金山,现在世界上 75%的高档牛仔裤都产自加州。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荧幕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牛仔裤偶像:James Dean、Marlon Brando,还有“猫王”Elvis Presley。巨星们的带货,也让牛仔裤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潮流。
左:James Dean / 右:Kate Moss和Johnny Depp
“情怀”,或许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民会对早年那些看似过时但又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古董牛仔裤极为痴迷。复古牛仔裤也始终深受美国当下年轻人的欢迎,就算是新兴品牌也要推崇有着明显时代烙印的复古版型。
日本人爱“养牛”
淘金工人无意中发现:自己身上常年穿着的、从未洗过的牛仔裤居然变得无比柔软贴合,还清楚记录下了那些独属于自己的使用痕迹——这就是“养牛文化”的起源。与盘串包浆的原理相似,现代的“都市养牛人”也是依靠着身体曲线,几年如一日地打磨全色牛仔裤。
当然,不是什么“牛”都值得“养”,牛仔裤高级玩家对面料和织作工艺都很讲究,“养”的大多是未经加工和洗涤、直接从织机上制成的原色丹宁,或以传统梭织机编织而成、织边两端织入红纱线的“赤耳丹宁”。
对面料和工艺的高标准也让“养牛”这件事,在凡事都讲究极致追求登峰造极的日本大受欢迎,养牛文化也在日本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养日本牛”也成为了一个大流派。
北欧人热衷“解牛”
尽管在美国发扬光大,但现代牛仔裤的最初发祥地是在欧洲,“jeans”这一名字就源于意大利港口城市热那亚(Genoa)的发音。而当下的欧洲设计师们,在牛仔裤上也完全不落下风。
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引领了服装结构剪裁革命的北欧设计师,对牛仔裤这一再日常普通不过的服装,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出其不意的剪裁和拼接,或不同单品的重新解构,使牛仔裤被赋予全然不同的多元可能性,也重新迸发出了先锋生命力。
回到现在时尚界里,这种古老的牛仔面料每时每刻都在努力推陈出新,当然也有致力用所谓的新锐设计震碎人们的三观的:
从 Topshop 在牛仔裤膝盖部位缝上两片不明所以的塑料;
到 Vetement 在臀部设置拉链……可以直接露出屁屁(图就自己搜吧)
巴黎品牌Y/Project 最近就推出了一款可拆式的牛仔裤,不过严格来说我们也不知应否称它为「裤」??因为它只不过是由一个腰封连接两个裤管,在造型目录中就以一件长版的衬衫来配搭,刚好遮掩重要部位。
再到 Nordstrom 十分高“贵”的仿污泥设计,大家一边疯狂地将它们统统塞进购物车,内心却疑惑不已:我是谁?我在哪?我到底为什么要买这玩意儿?
显然,当丹宁踏出时尚主流之外的任意领域,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世人皆知,牛仔裤是时尚风暴中最安全的港口,经典又耐穿。一旦有人不小心“行差踏错”,人们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不适的感觉。
但在《牛仔裤:美国标志的文化历史(Jeans: A Cultural History of an American Icon)》一书中,作者 James Sullivan 认为牛仔裤承载了“两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化的秘辛与理念”。一百多年来,它们逐渐与青春、叛逆、阶级以及性捆绑在了一起,相当容易点燃大众的情绪,这么说,上面那些设计是在遵循原有的精神。
早先,西部牛仔与农场工人将牛仔裤当作工作服来穿。随着 20 世纪的到来,牛仔裤为brando他们打造出了一种浪漫又神秘的外来者形象。
东海岸那些穿着牛仔裤的男人被视为具有美国式男子气概的理想型
随后,牛仔裤被青少年重新改造,开始进入主流视线。当时的好莱坞演绎了一大把焦虑的青少年,少年人的偶像不是《飞车党》中的马龙·白兰度,就是《无因的反叛》中的詹姆斯·迪恩。那时候,好莱坞的服装设计师让所有的坏小子都穿上了丹宁。
《飞车党》中的马龙·白兰度
詹姆斯·迪恩在《无因的反叛》海报上穿着牛仔裤
五十年代,青少年对牛仔裤仍然痴心不改,以至于许多高中都严下禁令,不许学生穿牛仔裤上学。但最终的结果是,少年人对牛仔裤更加喜爱。除了学生以外,从二战欧洲战场归来的那些抗拒成为中产阶级家庭男性的年轻人们也将牛仔裤看作制服。
不过,为丹宁浪潮推波助澜的,可不只有男性。早在 19 世纪 70 年代,在农场做工的女性就已经发现了牛仔裤的实用性;20 世纪时,牛仔裤则出现在了竞技表演的牛仔女郎身上。要注意的是,117 年前,女性穿着裤装其实是相当激进的行为。
一直到五十年代,女装牛仔裤都是改自男装的剪裁。但随着年轻女性对丹宁越发青睐,更优美、更贴合女性形体的设计也逐渐浮出水面。七十年代末期,牛仔裤已经完全被正常化。
左:Marilyn Monroe/右:Farrah Fawcett
在这个时期,设计师与广告商们开始意识到,是时候突出牛仔裤的性感程度了。八十年代, Calvin Klein 的一则广告曾引发巨大的争议。广告中,15 岁的 Brooke Shields 双腿大张,轻启柔唇问道:“你们想知道我和我的 Clavin 牛仔裤之间有什么吗?什么也没有。”这则广告在许多国家遭到禁播。
34 年后,Alexander Wang 让名模 Anna Ewers 全裸出镜,牛仔裤滑落至脚踝,人们又开始议论纷纷。
直至上个世纪末尾,牛仔裤也没能摆脱成为新闻焦点的命运。不过,那时的人们开始更为关注款型问题。换句话说,你能接受裤腰多低、多紧身的牛仔裤呢?低腰吊裆牛仔裤的风潮始于六十年代,但随着九十年代滑板爱好者和嘻哈艺术家身体力行“大力推广”,这种款型才真正红火起来。
在女装上,Alexander McQueen 在 1993 年 Taxi Driver 系列中推出的低腰露臀牛仔裤(bumster)简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McQueen 坚称,这种设计并非意在让女性展示她们的臀部,而是为了拉长女性背部线条。
brando他随后向《卫报》解释道:
“人类身体的那个部位——不是臀部,而是脊柱的尾部——是每个人身体上最具有情色意味的部位,无论男女都好。”
纵观丹宁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充满了争议与吸引力的历史,人们至少清楚一件事情:穿牛仔裤是种态度,从来就没有什么正确或是错误的方式。它们既可以作为工人阶级的时尚“主食”,也可以走在时尚尖端;既能够漫不经心地优雅,也可以不以为意地叛逆。
希望下个世纪的人类也能继续爱丹宁,让这样的蓝色情怀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