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的名字:Cisco UCS思科理事会,可能大多数人脑海中出现的还是这个画面——
机身轻薄、简洁,一扫机房杂乱的线缆。但是!除了强势的外表,我的内涵同样丰富——其实,我不仅仅是个服务器,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听起来似乎不容易理解,我先给大家讲个案例:
某企业有 2 个应用系统,一个是 Oracle RAC,一个是 OA。
Oracle RAC 运行在 2 台服务器上,用的是I家的高端存储,网络是数据库专用网络思科理事会;
OA 运行在 3 台服务器上,用的是 E 家的中端存储,网络是 OA 网络。
2 个网络均建立了 ACL、配置了防火墙;存储网络也都使用了 C 家的存储交换机,并配置以 wwpn 为成员的 zoning(这些部署都符合业界的最佳实践)。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还亲自画了清(hun)晰(luan)的架构图:
看起来是不是很(hen)亲(tou)切(da)思科理事会?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发现数据库处理能力不足,需要添加一台服务器时,怎么办?
方案一
借服务器
从 OA 的 3 台服务器中借一台给数据库:
首先,将OA服务器关机、所有线缆拔掉,重新接入数据库的网络和存储。这意味着:拔掉原先的2条网线+2条光纤线;插入新的2条网线+2条光纤线。
其次,在数据库的SAN交换机上配置zoning,在网络交换机上加入ACL条目,再规划LUN的mapping。这还没完!
但是,完成这些过程需要至少1天,而数据库的处理高峰早已过去……
方案二
布置思科 UCS
10 分钟内完成、不动任何线缆,效率极高同时减少出错可能!没错,你需要的就是我——Cisco UCS,分分钟完成复杂需求!
要问我是如何做到的?
物理架构上依赖我的 “先天优势” ——在面世的那一刻起,UCS就将计算,网络,存储作为一个整体,将架构由原先的分离式变为融合式。服务器再多,也只需通过Unified Fabric接入网络和存储。
软件层面我有“无状态计算”——要想使这个架构真正运行起来,还要解决软件层面的问题,达到目前数据中心的所谓“软件定义计算”的高度!这就要提到UCS作为一个整体的第二个创新点:无状态计算!
无状态计算
把服务器里面的物理唯一性参数和服务器硬件本身脱离关系,单独作为一个配置文件存在。也就是说:在使用服务器时,只需修改配置文件、规定要几个网卡、网卡的 MAC 地址以及 HBA 卡机器 wwpn 即可,将这些配置文件 “附着” 在任一服务器硬件上,服务器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理论上我已阐述完毕,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实际操作中,我是如何实现 “借用” 的复杂需求?其实 Easy,只要如下几步就可以:
所有 5 台服务器接入 Unified Fabric,就是俗称的 “交换矩阵”;
创建 3 个 Oracle 的配置文件,规定好网络只能走接入到数据库网络交换机的特定端口;存储只能走接入到数据库 SAN 交换机的特定端口,建立 SAN Boot 的启动顺序。同理再创建 3 个 OA 的配置文件;
将 3 个 Oracle RAC 的配置文件 “附着” 到 3 台服务器上,在数据库网络交换机里配置 ACL,在数据库 SAN 交换机里配置 zonging。在 I 家存储上划分启动 LUN 和数据 LUN,安装 OS,安装数据库。完成后得到一个 3 节点的 Oracle RAC;
将其中任意一台服务器关机,将其上的 “配置文件” 拿走备用。这时就有 2 台 Oracle RAC 和 3 台 “无状态” 的服务器;
将 OA 的 3 个配置文件 “附着” 到剩下的 3 台服务器上,同样配置 ACL,zoning,boot LUN 和数据 LUN,安装 OS 和 OA 软件;
完成!这时,你有 2 台 Oracle RAC 服务器,3 台OA 服务器,各自接入自己的网络和存储,开始正常工作;如果 Oracle RAC 需要 “临时” 借用一台服务器,只要将任意 OA 服务器的配置文件拿掉,将备用的 Oracle 配置文件 “附着” 上去即可。服务器重启,就会再现第 3 步的场景,实现 3 节点的 Oracle RAC。你当然可以再 “临时” 借台服务器,实现第 4 个节点的 Oracle RAC;
如果要将服务器还回去,只要将前 6 步反着做一遍即可。
整个过程,无需在前后奔走在服务器之间,无需插拔一根线缆,只要网络能通,甚至在家中就能处理这种紧急情况!
怎么样,听完我的自述,现在明白“Cisco UCS不仅仅是服务器,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的奥秘了吧!
以服务器的规格,打造系统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