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吏的翻译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吏?
百官通称,相对“民”而言。
②战国后期指位秩较低的官员。秦汉沿用,分长吏、少吏。秩位在四百石以下至二百石者为长吏,百石以下者为少吏。
隋唐以下,官、吏区分日渐严格,吏多指官府中的胥吏与差役。明清则称衙署房吏书办无俸禄而供事于官者。清代分京吏、外吏两类。京吏有供事、儒士、经承三种,外吏包括书吏、承差、典吏、攒典,均由民间选充。
凡经制之吏,五年役满可考职,经堂官、总督、巡抚考试后,京吏取十之七,外吏取十之五。
一等晋从九品,二等为未入流,咨报吏部给照,注册备于铨选
古代“吏”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他们分布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中,负责各种各样具体的事务。吏不同于政府官员,也不同于普通百姓,他们是介于官和民之间的“纽带”。
“吏”,普通话读音为lì。“吏”的基本含义为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如吏治、官吏;引申含义为旧指小公务员,如吏员、胥吏。
在日常使用中,“吏”也常做动词,表示治理,为官,如吏才、吏方。
吏与史怎样区别?
吏(读作lì)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文字。本义为从事打猎。后引申为做事的人。汉代以后又特指官府中小管或差役。
史(拼音:sh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做事,引申义是史官,佐吏、历史、史籍、文辞等!
古代吏指哪些人?
古代“吏”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他们分布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中,负责各种各样具体的事务。吏不同于政府官员,也不同于普通百姓,他们是介于官和民之间的“纽带”。他们受制于官,但也是官对百姓实施统治的助手和直接参与者,俗话说“官如虎,吏如猫”。
职为吏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1)承袭,即原胥吏因为年迈或者去世,由其子孙继承;
2)保引,即官吏担保,引荐他人担任吏职;
3)投充,这是一个面向社会各阶层的任选方式。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投名自荐的方式,经过考察,合格者可以入役为吏。当然,虽然中央百司的胥吏经过审核后会注籍,但是只能担任一些实习性的职位,随时面临被除名的危险。他们必须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参加一次考试,待合格了才能升任正式胥吏。
吏的部首在字典的第几页?
吏字在字典里第176页,第002个字。
“吏”,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lì,最早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
“吏”的基本含义为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如吏治、官吏;引申含义为旧指小公务员,如吏员、胥吏。
在日常使用中,“吏”也常做动词,表示治理,为官,如吏才、吏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吏的翻译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吏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