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形势下砥砺奋进的五年,
这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五年;
这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五年,
这是纪检监察机关围绕“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的五年。
海西州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州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严”的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奋力推进“一优两高”,高起点实施“四州战略”、建设“五个海西”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作风建设 锲而不舍
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州纪检监察机关持续释放纠治“四风”的强烈信号,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纠“四风”树新风。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持续加强
各级纪委监委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密切关注“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研究制定《海西州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实施方案》,对目标及要求、工作原则及任务、工作步骤及措施进行具体细化,从深入查摆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强化整改落实、巩固深化提升等方面对集中整治工作安排部署,明确思路任务,组织全面实施。
协助州委制定《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促进政策落实为基层减负清单》,明确5个方面19类突出问题和海西建设我州梳理的16项“四风”问题及具体表现作为整治重点,为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工作指明靶向,解决文山会海、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持续推动干部转作风,为基层减负。
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进一步遏制
从开展教育系统违规发放考务费、违规收受礼金礼品问题“主动说清”专项治理,到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整治,再到“天价烟”背后“四风”问题排查整治,全州纪检监察机关坚守重要节点,紧盯重要领域、薄弱环节,及时发现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形成有效震慑力。
节日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期。纪检监察机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持续强化作风监督检查,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形成驰而不息的工作节奏,五年间整改完成了执行公车管理制度不严、公务接待不规范、违规报销差旅费、违规发放评审费等问题120条。
作风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
去年8月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发生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方面反躬自省、深挖根源,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对表“国之大者”“三个最大”,深化省情定位、纠正偏差;另一方面即时启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梳理形成4大类27条具体问题,加强督查整改、强化警示震慑,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推、拖、怕、贪”等作风突出问题。督促各地区各部门累计查摆问题1.4万余条,开展提醒谈话1222人次,组织警示教育520余场次,受教育干部7900余人次。对专项行动不重视、不落实、敷衍塞责的部门单位负责人给予党纪处分1人、组织谈话10人次、诫勉谈话2人、组织处理1人。
重拳反腐 形成震慑
2017年11月28日,格尔木市政协主席郭清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这是海西州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后落马的第一位副厅级领导干部,消息一经发布,当时就引起了舆论高度关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018年6月4日,都兰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局长谭丙乾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是都兰县监委成立后办理的第一起职务犯罪案件;2018年11月9日,都兰县香加乡原党委书记贾永光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19年6月11日,大柴旦行委公安局滩涧山派出所所长丁竞翔、大柴旦行委公安局纪委书记荆红伟、州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政委马明三个“警伞”同日落马;2020年9月24日,茫崖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建国接受审查调查;2020年10月27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标接受审查调查;2021年2月8日,州政协原党组成员、秘书长郝建华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21年5月11日,德令哈市政府副市长季雪朝接受审查调查……纪检监察机关以重拳反腐的决心勇气、惩贪去恶的雷霆之势,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017年以来,全州累计接受信访举报2890件次,处置问题线索2274件,立案604件67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40人、组织处理46人。采取留置措施91人,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58人,挽回经济损失4178.9万元。
过去五年,各级纪委监委紧盯“关键少数”,建立分级分类谈心谈话制度,累计开展谈心谈话53人,诫勉谈话11人。州纪委监委立案审查州管干部68人,查处从严,形成震慑,既让腐败分子闻风丧胆,也使广大党员干部明规矩、知敬畏,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近几年,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着眼有效发现和纠正各部门各单位制度层面存在的廉洁风险和漏洞,开展内控制度廉洁性审查;制定《关于推进以案促改工作实施办法》,开展“一案两整改”,从违纪违法典型案件中查找管理监督薄弱环节,完善制度漏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
2016年以来,不论是针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召开警示教育视频会议,还是生态环保领域警示教育大会,更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廉政教育报告会,每年分层召开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已成为惯例,通过以做实州管领导干部警示教育为抓手,以上率下,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提高政治定力、纪律定力、拒腐定力,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五年来,州纪委监委通过统筹一体推进、深挖廉政文化、深度整合资源等途径,不断深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筑牢廉政教育“桥头堡”。将近年查办的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进馆上墙”,深刻揭示“廉贪一念间,荣辱两世界”的前车之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守思想道德防线、廉洁从政底线和党纪国法红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纪检机关不是“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刀刃向内,严查违纪违法问题,处置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40件,失实了结10件,诫勉7人,立案审查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人,移送司法2人。近几年,全州各级纪委监委持续开展“基层建设年”“基层建设深化年”“基层建设提升年”活动,建强基层打牢基础。围绕机关工作纪律、办案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等建立健全配套制度35项;排查梳理信访线索处置、审查调查工作等制度风险漏洞60条,制定整改措施130条,健全完善制度15项,强化制度执行,增强干部法治思维和程序意识;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建立特约监察员制度,优选聘请117名特约监察员,发挥“监督员”“参谋员”“联络员”“宣传员”作用。
体制改革 强化监督
2018年2月10日,海西州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标志着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迈出关键一步。此后两个月,全州各地区监委相继挂牌,监察对象从改革前的4169人增加到15188人,增幅达264.3%。
与此同时,七个地区统筹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共设立派驻纪检监察组34个,其中综合派驻20个,单独派驻14个;州县两级巡察办全部纳入党委机关机构限额,组建了巡察组长70人、骨干356人的人才库,激发了巡察队伍“一池活水”。
2018年,乌兰县纪委监委率先在全州探索县镇监督执纪执法一体化建设,深度整合全县纪检监察工作力量,实现镇纪检监察干部集中公办,全面构建整体联动、高效协同的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运行格局。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纪委和省委、省纪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经验做法推广开来后,州纪委监委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职能部门力量,上下联动、同时发力,调度县乡纪检监察干部与州纪委协同执纪执法,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改革激发出了活力,创新催生出了动力。
与监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是创新纪检监督模式,各级纪委监委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全面监督体系,将监督触角延伸至一线,将腐败消灭在萌芽。
综合运用信访受理、线索处置、约谈提醒、谈话函询等方式,强化常态化、近距离日常监督。2017年以来,全州运用“四种形态”处理2474人次,分别占76%、15.3%、4.3%、4.4%,精准运用“第一种形态”,让监督执纪更“走心”。围绕不担当不作为、乱发津补贴、变相搞福利、变相公款旅游等明察暗访8轮次,通报曝光典型问题44起72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释放驰而不息改进作风的强烈信号。
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围绕“三个聚焦”监督重点,精准落实政治巡察要求,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二届州委巡察全覆盖。2016年以来,州委累计组建巡察组41个,开展7轮常规巡察,实施扶贫和生态环保专项巡察各1轮,组织提级交叉巡察、巡察“回头看”各1轮、联动巡察2轮,累计反馈问题3007个,移交问题线索151件,督促整改2868个问题,整改率达95.4%。全州七个地区实现巡察全覆盖,延伸巡察村(社区)313个,覆盖率达84.6%。细化整改措施64条,推动中央第十五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中央巡视转办68件信访件,初核了结45件,初核转立案5件;省委第三巡视组反馈海西州16类52条具体问题、反馈各县市110条问题全面整改完成。
探索“监督检查室+纪检监察组”模式,在疫情防控、“六稳六保”监督执纪、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责调查中采取“一案一统筹、一事一调度”,强化协同作战,提升派驻监督效能。
基层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离群众最近,直接伤害到老百姓的利益和感情,各级纪委监委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不松懈、不减力度。编制权力运行操作规范流程,制定廉政风险防范措施,着力构建治理“微权力”、惩治“微腐败”、做好“微服务”的基层治理体系,规范用好“为民村级微信群”,收集群众诉求和反映问题7222个,解决问题6998个,公示处理结果5706条,进一步推动了监督向村级延伸。
专项治理 成果丰硕
自2018年开始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是过去五年保障助力脱贫攻坚的“重头戏”,三年中,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受理信访举报66件,立案审查调查25件、处理7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9人,移送司法审查起诉6人。开展了援青项目和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监督检查,整改完成27项问题;通过“扶贫监督+N”形式,开展5轮次综合性日常监督检查,州县党委书记领办问题线索17件;对2018年以来受理和处置的问题线索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和查否件复核,评查率和复核率分别达到86%、100%。
涉黑涉恶腐败极大损害党的廉洁形象和公信力,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安定。过去几年,各级纪委监委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以扫黑除恶“行业清源”行动为抓手,推动社会治安、乡村治理、金融放贷等11个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处置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98件,立案29件,采取留置措施16名,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7人,移送司法13人。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全州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扛牢生态环保政治责任,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将抓好贯彻落实作为党内基本政治规矩,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起底2013年以来生态环保领域信访问题线索,紧盯州环委会通报的31项问题,扎实推进护航生态文明高地专项监督,围绕柴达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情况、工业“三废”治理、违建别墅清查等开展生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专项监督检查,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过去五年,全州各地区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工程建设因资本密集、管理环节多而成为腐败问题高发易发重点领域,各级纪委监委聚焦串通投标、规避招标、领导干部干预插手招投标等19个方面突出问题,总结推广茫崖、都兰、天峻试点经验,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程项目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发现问题线索48条,立案1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人,在防范党员、公职人员违规插手招投标等方面探索有益做法,各地区先后建立37项制度,把专项治理成效固化上升为健全内控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工程项目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机制的过程。
群众期盼处,就是正风反腐发力点。近几年,全州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公租房管理使用乱象到全面清查违规享受低保,以点题和选题相结合方式,坚决纠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发现问题线索18件,立案9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人,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金库”不仅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还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败坏社会风气,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虚列支出、挪用专项资金、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等方式私设“小金库”问题,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自查自纠,下沉重点地区和部门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完善制度建设和源头治理,发现问题线索15件,立案5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人,从源头上加强廉政建设,遏制了腐败,规范了财务活动。
“十四五”时期,是海西处于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成果、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积蓄力量的重要阶段。海西纪检监察机关将凝心聚力修复政治生态,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新起点上谱写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为“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把海西建设得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富饶、越来越蓬勃、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安宁“保驾护航”。
(来源海西建设:州纪委监委宣传部)